当前位置: 学校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综合新闻 > 正文

综合新闻

【不忘初心 潜心育人】先进教师事迹展播(二)
发布日期:2024-09-13 来源:各教学单位 点击数:

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,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礼赞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,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,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,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,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为彰显我校教职员工秉持高尚师德、倾心教书育人、锤炼精湛业务的良好风貌,传承和弘扬感念师恩的优良传统,营造全校上下尊师重教浓厚氛围,即日起,将对2023—2024学年表彰的“先进教师事迹”进行展播,让我们通过这些生动故事,感受他们执着的教书育人情怀,并向辛勤耕耘的全体教职员工致敬。

 

【优秀教师】

1.工业中心 容康明

时光留存-我从教的这些年

走上教师这条路,是我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。记得在上中学时,大言不惭地对家人说:“我反感教师这个职业,发誓这辈子不会当老师”,然后,踏上职教生涯,已然十九载。这一路走来,感慨颇多。

与教育的情缘,源自对机械的热忱与执着。看到学生们在车间里专注操作的身影,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从初登讲台的紧张,到如今的从容自信,教育见证了我的成长。

在这些年的从教生涯中,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,亦是一份责任。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,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,要因材施教,激发他们的潜能。我们要像家人一样,用爱心去呵护学生,用耐心去引导学生,用责任心去成就学生。

弘扬教育家精神,就是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,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,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,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教学中。以“思维+创新”为培养基点,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能力,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回顾这些年,有过疲惫,有过困惑,但更多的是看到学生成长后的喜悦与自豪。我将继续坚守在教育岗位上,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,为培育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,为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
 2.信息工程学院 赵惠惠

“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 教育是培养生命、完善生命、生成生命的事业。教育的温度来源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,来源于教育者内心的教育情怀。责任是教育者的内在温度、当教师把责任心升华为爱心,把职业升华为事业,我们的工作就有了爱的温度。

9月10日,我们迎来了第40个教师节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我们肩负着塑造未来、培养社会栋梁的重任。这份责任促使我不断学习,提升自我,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技能,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。

置身伟大时代,我真切体会到职业教育前景广阔、大有可为。作为一名教师,我们在"传道授业解惑"的过程中,不断地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滋养,以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修养。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立足本职岗位,全力做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,让更多青年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、报效祖国。在教育理念上,我认为教师的心中应当树立自身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理念,在培养师资力量上,学校通过透明化的考核评价,促进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,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、业务精良、潜心教书、静心育人的模范教师。

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: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;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。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,提升学生人格,通养学生素质,然后教学生做事、传授专业知识,提升专业技能,做有温度的教育者,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;做有温度的教育者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。

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,这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浸润过程。教育要直指人心,要能给予学生发展的动力,并引导其向善。为入师者,当有诲人不倦之精神,教育才能有温度,我认为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应当以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。要了解学生地向师心理,教师的每个细微的言行举止,都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风向标。

 

 3.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 俞占仓

我从教的这些年 

回望我从教的19年,是一段充满挑战、收获与成长的旅程。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我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,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
初为人师时,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憧憬,踏上了三尺讲台。那时的我,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——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,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。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,我逐渐意识到,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于传授知识,更在于不断地发现学生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、赋能学生学会思考、学会做人。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,成为了我从教路上最坚实的支撑。

从教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。有时,是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时的困惑;有时,是教学方法与效果之间的落差;还有时,是面对教育改革新要求的压力。然而,正是这些挑战,促使我不断反思、学习和进步。我学会了如何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和需求,如何创新教学方法,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。这些经历,让我从一个青涩的新手教师,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教育工作者。

在从教的这些年里,我收获了无数珍贵的师生情谊。每当看到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时,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比的欣慰和自豪。我深知,这份成就离不开学生们的努力和付出,更离不开我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师生情谊。我们共同经历了学习的艰辛与快乐,分享了成长的喜悦与泪水。这些美好的回忆,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。

展望未来,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,牢记初心和使命,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,弘扬教育家精神、培养未来大国工匠,同时,我也将积极关注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和新要求,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。我相信,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
  4.信息工程学院 赵越

我从教的这些年,是一段充满挑战、收获与成长的旅程。这段旅程中,我经历了从初登讲台的青涩与紧张,到如今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,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蜕变。

刚踏入教育行业时,我内心充满了忐忑和敬畏。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,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。为了上好每一堂课,我夜以继日地备课,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得清晰透彻。那时的我,虽然经验尚浅,但满腔的热情和对教育的热爱让我勇往直前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意识到教学并非单向的知识传递,而是师生间双向的互动与成长。我开始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,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,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,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,学生的真诚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。我们相互启发,相互成就,共同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进。

从教的这些年里,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和困难。有时是教学上的难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;有时是学生的不理解或叛逆让我倍感压力。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,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。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,必须勇于担当、敢于面对。于是,我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,向同事请教、参加培训、阅读相关书籍和网站……每一次的突破和成长都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。

回望从教的这些年,我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喜悦。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考试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时;每当听到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人生规划时;每当收到他们发来的感谢信和节日祝福时……我都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。这些收获不仅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和鼓励,更是对我个人成长和价值的肯定。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、同事、学生以及家人的支持和帮助。因此,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前行在教育的道路上。

从教的这些年,我始终将学生和教学放在第一位,时刻谨记党和国家赋予我的教育使命,这份使命如同灯塔一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。它提醒我,教育不仅仅是个人职业的选择,更是国家发展、民族振兴的基石。从事这份职业,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,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相处、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,更让我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中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力量。我将继续秉持初心、砥砺前行,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。 


 5.技师学院工作部 何宝旭

时光留存——我从教的这些年

回首十七年的从教生涯有苦涩,亦有甘甜,更多的是收获。收获的是平凡。把平凡当成一种事业与默默无闻结缘。在平凡的工作中,寻找,体味,才发现——教育是躬行,以身作则也。春风化雨于无声,身体力行显风范,可细细一想这些,或许同仁们做得比我更周全。

教育是宽容。宽容学生的无意冲撞;宽容学生的无理的辩驳;宽容学生一点就破的理由;宽容学生经不起推敲的借口。青春嘛,演绎的是不规则的轨迹,徜徉的是不安分的思想,构筑的是爱面子的工程……

教育是尊重。尊重是看淡优劣,处事公平,就事论事,让每颗种子都有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的空间,让他们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。

教育是细心。细心的看,于是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学生眼帘背后的家庭变故;细心的听,于是我们发现了学生惯用的口头禅“不是我”、“不知道”,从而教会他们换位思考,融洽师生关系。

教育是耐心。耐心的矫正学生的错误;耐心的等待学生的进步;耐心的与学生交流,耐心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。尽管有时他们桀骜不驯、油盐不进;有时需要经历痛苦而又漫长的周期;有时需要用高倍放大镜才能完成的工作,但收获的,注定是快乐。

教育是爱心。学生成功的时候,爱心是一个赞赏的笑容; 学生受挫的时候,爱心是一句宽慰的话语; 学生犯错的时候,爱心是一束严厉的眼神; 学生胆怯的时候,爱心是一个有力的手势;学生自卑的时候,爱心是一轮温暖的太阳。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传递的事业,爱心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一种情感,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情感。

教育是一个繁琐的话题,教育故事也如同一篇散文,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题材广博,方法迥异,但不变的是教育的内核——为了一切孩子,为了孩子的一切,一切为了孩子。

来源:各教学单位

编审:宣传部

[打印文章]     [添加收藏]